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原生家庭缺乏「愛」,會養出這3種缺陷人格的孩子

文章授權刊登/媽媽經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午餐女王》竹內結子過去在"複雜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對她高中時期造成了心靈壓力

據週刊女性PRIME報導,上週在自家自殺身亡的竹內結子,在去年帶著與前夫生下的長男和中林再婚,出版社關係者表示:「其實在21年前她只有19歲時,就曾在作家櫻井亞美1999年出版的小說《Surf splash》結尾處投稿吐露過相關的心聲,以思春期高中女孩為主角的故事,回憶自身與家人間的感受。」

覺� ��自己是拖油瓶,過去竹內的父親在她高中時帶著她與繼母再婚,在過去文章內她也有提及自己放學後不想直接回家。

「我回到的家看似很溫暖,但那其實是個有很多枷鎖的地方」
「我希望父親能按自己的意志生活」
「我不想成為令人感到麻煩的拖油瓶」
「我沒有意識到這個想法壓倒了我的心」
「如果我更成熟,我會做得很好」

成年後的竹內同樣也在再婚後帶著與前夫的孩子共組家庭,對於竹內來說,這兩個孩子永遠不會成為當時她所認為的"拖油瓶",相信當時她父親一定也是這麼想的。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治療師Virginia Satir(1916-1988),在《人類行為雜誌》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他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塑造、一個人的成長經歷,甚至是一段愛情、婚姻裡的狀態,都無法與原生家庭做切割,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一名心理諮商師深刻:「以我的觀察,若原生家� �缺乏愛的滋養,這樣的家庭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得愛、不會愛、不理解愛的,也就是對『愛』的能力匱乏。」他也整理了缺愛的孩子會出現的性格特徵:

1.高敏感:擅長捕捉細節,能夠細膩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緒,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困擾,做事謹慎小心,反覆考量。

2.多疑心:對過去的傷害會耿耿於懷,總是先指責別人、經常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腦補」做過多的解釋。

3.沒有自信:要做什麼事前先否定自己的能力,預先設想最壞的情況,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4.卻乏安全感:得失心重,害怕改變,不論是對熟識的人還是陌生人,都會想盡辦法透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生活中非常需要他人的正面回饋。

而這些特質具體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話,會出現三種人格狀態:

(一)追逐愛,是「討好型人格」的終極目標

對愛極端渴望,需要很多很多的愛。 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沒有看到父母足夠的相愛,導致孩子心裡一直有一個巨大缺口,長大後需要用大量的愛來填滿為了讓別人愛我,會「自賤」以換取無望的愛情,容易吸引到「渣男」,即使沒有很幸福,也會假裝過得很快樂。

佛洛依德心理家曾有提出一個理論叫做「移情作用」,意思是把過去生命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現在遇到的人身上。如果把愛人當成救世主,就會希望對方無條件接受自己,卻忽� ��了他沒有義務替你背原生家庭的鍋,這樣的愛情是不平衡的,也無法長久。

(二)潛意識認為這世界不友好的「暴力型人格」

對愛極其冷漠,寧願傷害別人,也不願自己受傷。因為不理解愛,沒看過愛是什麼樣子,沒體會過愛人和被愛的感覺,當有人向他們展現愛,會出現排斥和抗拒的行為反應,認為自己無法承擔別人的愛,覺得愛是一種負擔。

孩子是極其敏感的,父母愛不愛孩子,孩子肯定是知� �的。一個不愛孩子的父母,教不出懂愛的孩子,一個疏離的家庭,生不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義大利醫學博士蒙特梭利曾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所造成的。

(三)想碰觸愛,卻又收回手的「矛盾型人格」

不會表達愛,明明很愛卻說不出口。這樣的孩子渴望被愛,但卻沒有勇氣去愛,對於「愛」,是既想要又拒絕。他們對親密關係有焦慮,老是不自覺推開真正關 心你的人,這是一件很悲傷痛苦的事。

精神分析學派裡說:「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也就是對世界理解的參照對象,若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穩定、持續、前後一致、合理的,孩子就能夠體驗到安全感,延伸出對世界的信任,感受到自我價值,以及對未來的可控制感。」

那麼最好的家庭,會是什麼樣子呢?

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然後父母都愛孩子。

然而,心理學家說:「成年人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寫照。」如果你有童年困境的話,別再繼續追問原生家庭裡的是是非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幸福的過去,忘掉那個不自信的小孩,把精力用在愛現在的自己。愛是災難的救贖,不管是愛自己,還是愛別人,相信愛之前,請先相信自己有愛人的能力。
★原文刊載於此
...... 原文詳見:原生家庭缺乏「愛」,會養出這3種缺陷人格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