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與植物人對話?專家說:腦部造影技術可望成為溝通媒介

與植物人對話?專家說:腦部造影技術可望成為溝通媒介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藍亭

兩年前,高先生的父親因為嚴重車禍,經過搶救後,卻被宣判為植物人,雖然活著卻再也無法� �應。這一路走來,他一直很想再跟父親對話,了解他的內心感受,卻無法如願。看著全身插滿管子的父親,高先生常思考:「到底父親是希望走、還是希望留?」、「如果可以,真的很想問他痛不痛?」

而高先生的願望,也是許多植物人親友心頭縈繞不去的想法。事實上,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與植物人的溝通並非遙不可及,現在,透過腦部造影技術,未來甚至可能與植物人對話。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藍亭院長表示,國外已有研究顯示,透過腦部造影技術PET(正子斷層掃描)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可看到植物人腦中特定區塊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判別患者想表達的感受與其對話過程的意識狀態,不僅提能升照顧品質,未來也可能詢問攸關生死的關鍵問題,將「病人自主權」還給患者。

根據研究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且國外經驗發現,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對周遭的一切了然於胸,對自己身體也有感知,但卻被誤診為失去意識的植物人,而被當成無知覺的患者對待。

而國外已有研究透過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透過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 �。藍亭進一步說明,這項研究主要透過腦部中的運動輔助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與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的活化反應來判斷病患的反應。

他進一步說明,而大腦的運動輔助區與海馬旁迴分別與運動及空間記憶相關,因此,研究團隊先請病患想像特定的情境,共持續30秒,如「打網球」代表喜歡,「來回走動」代表不喜歡。

當患者腦中想著打網球時,腦部中的運動輔助區會有活化反應,代表YES;反之,想著來回走動時,另一區塊海馬旁迴會有活化反應,也代表患者不喜歡,也就是NO。藍亭指出,親友就能透過這些變化了解病患需求,及對照護的反應。

臺北醫學大學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近三年評估了近150名患者,其中約有60人接受北醫大團隊檢查,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目前,有11名被診斷為植物人的患者很可能都有意識,可透過正子斷層掃描及功能性磁振造影表達。

然而,由於正子斷層掃描及功能性磁振造影的費用都不便宜,單次約要花費上萬元,並非大部分的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植物人甦醒計劃也面臨很大的困難,藍亭希望能透過外界捐助,讓計劃有機會能繼續順利進行。

 

...... 原文詳見:與植物人對話?專家說:腦部造影技術可望成為溝通媒介

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