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認識甲狀腺與甲狀腺疾病

認識甲狀腺與甲狀腺疾病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 林君璐 整輯/黃慧玫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在內分泌科門診,不時會聽到病人問說:「醫師,請問我有沒有甲狀腺?」其實,甲狀腺人人都有,而病人真正想了解的是自己有沒有得到甲狀腺相關疾病,但往往由於對於甲狀腺的陌生,就診時不知該如何向醫師提問;甚至有病人偶然間觸摸到自己頸部的軟骨,以為是不明硬塊而驚恐地就診。想認識甲狀腺嗎?讓我們先由脖子的解剖學看起。

脖子的表面解剖學

當我們從一個人的正面觀察頸部時,最明顯的構造是位於正中位置的氣管與兩側由耳垂後方延伸到鎖骨的兩束凸起的肌肉-胸鎖乳突肌。位於氣管上方最突出的軟骨是赫赫有名的「亞當的蘋果」,也就是俗稱喉結的甲狀軟骨;而順著甲狀軟骨往下,可觸摸到環狀軟骨;連結甲狀腺左右兩葉的甲狀腺峽部即位於環狀軟骨正下方,當病人有瀰漫性甲狀腺腫時,可以在這個部位看到明顯的腫大。

認識甲狀腺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腫大

一般大眾較為熟知的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早期台灣甲狀腺腫大的原因為缺碘所致,自從1967 年食鹽加碘後,台灣民眾缺碘性甲狀腺腫的情形獲得大幅改善。雖然如此,仍有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病因會引發甲狀腺腫大:如葛雷夫茲氏病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生時,甲狀腺會呈現整體性的腫大,而腫大的甲狀腺會隨著吞嚥上下移動;另一種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有著瀰漫性淋巴球浸潤的慢性甲狀腺炎,證據顯示隨著碘的攝取增加,提高了橋本氏甲狀腺炎的發生率,其主要表現是硬而多結節性的甲狀腺腫� ��,亦可能伴隨甲狀腺機能低下或亢進的表現。

有些植物內含被稱為「甲狀腺致腫物」的成分,如花椰菜、甘藍菜、樹薯、大豆、小米等,但只要日常飲食中攝取的碘是足夠的,即使食用了上述植物,且不過量,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甲狀腺機能異常

人類由飲食中攝取的碘,進入甲狀腺濾泡細胞後會被用來合成甲狀腺素。甲狀腺素自胎兒時期即展現其重要性,會影響胎兒與新生兒的器官成熟與智力發展,直至青春期則為骨骼發育與生殖系統成� �所必須。此外,甲狀腺素在人體內調控著多種蛋白質的合成以及組織的氧氣消耗速度。

當甲狀腺機能亢進時,同時會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可能表現出緊張、心悸、手抖、易怒、呼吸喘、心跳加速、胃口增加、體重減輕、大便次數增多、手掌濕熱、月經不規則等現象。最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致因為前述的葛雷夫茲氏病,這是由於病人血液中含有會刺激甲狀腺濾泡細胞過量合成甲狀腺素的抗體所引起;此外,甲狀腺炎、過量服用甲狀腺素或自主性甲狀腺結節也都可能引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

甲狀腺機能低下時則可能呈現皮膚乾燥、怕冷、聲音沙啞� �體重增加、便秘、流汗減少、思考遲緩、頭髮粗糙、心跳緩慢、倦怠、水腫。甲狀腺機能低下可能在慢性甲狀腺炎或甲狀腺切除後發生,先天性的甲狀腺發育不全亦可能導致,但較為罕見;另外,腦下垂體病變後甲促素分泌不足,也會連帶性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指的是在甲狀腺裡出現的腫瘤,可以是單一性的呈現,亦可能為多發性。要區分頸部的腫塊是甲狀腺結節,還是甲狀腺以外的組織所產生的腫瘤,可以請病人吞一下口水,而會隨著吞嚥上下移動的就要考慮是甲狀腺結節。而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甲狀腺結節� �屬於良性或惡性呢?病人可至內分泌科或一般外科門診,由醫師進行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甲狀腺腫瘤的大小、型態、有無鈣化點……等特徵,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安排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利用細針穿刺抽取出來的細胞製作成抹片後染色,即可在顯微鏡下依照細胞型態,判讀出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風險比例,大幅提高診斷率,並做為未來臨床處置參考之用。

簡單的說,甲狀腺疾病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否有結構上的異常,如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結節;二、是否有功能上的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

甲狀腺功能與結構� �的異常,可以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表現,但無論是何種異常,都應儘早就醫,才能及早獲得妥善的治療!


...... 原文詳見:認識甲狀腺與甲狀腺疾病

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